教授(按姓氏笔画排序)

秦学 旅游管理系

发布时间:2018-01-17 阅读次数:337

姓名:秦学

系别:旅游管理系

职称:教授

电子邮箱:helmsman68@126.com

教育背景:

2004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2001年6月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旅游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1996年6月本科毕业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1991年6月毕业于武汉教育学院地理教育专业。

工作经历:

1991-1998年在武汉市第三师范学校工作,从事地理教学与实践工作;2001年8月-2002年7月在浙江万学院工作,从事旅游教学与旅游规划方面的研究;2002年8月至今在贵州工业技术专修学院(原广东商学院)工作,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任旅游与环境学院的兼职学科秘书3年,负责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管理工作。2008年12月—2009年12月赴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休闲与旅游系进行访学研究。

所加入的学术协会与社会兼职:

现为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特聘科普志愿者,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世界休闲组织中国分会休闲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招投标协会专家库专家,贵州省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贵州省科技局、旅游局、林业局、农业局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咨询专家,《中国旅游研究》期刊审稿专家,国内多个地方政府部门的科技咨询专家和多家旅游企业的顾问专家或特邀研究员。

研究方向:

旅游规划与管理、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休闲文化与生活方式粤商文化

发表论文:

1.司有山、秦学、封莎丽.基于网络游记分析的内地游客对香港旅游感知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1期

2.司有山、封莎丽、秦学.国内外邮轮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3.秦学、桂拉旦、司有山.论国民休闲与生活教育.《2016世界休闲与旅游研究峰会论文集》,2017年3月

4.秦学、司有山、邓立斌.大城市森林公园维护管理费用标准的研究——以北京市森林公园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49-53.

5.秦学.我国休闲文化发展:现状、特征与展望,城市观察,2016,(1):147-153.

6.秦学.新中国休闲文化与生活风尚变迁的审思——基于国民生活方式视角,青海社会科学,2014,(2):70-76.

7.秦学.特殊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以粤港澳区域为例.经济地理,2010,30(4):697-703.

8.秦学、刘少和.关于“经济发展促进休闲质量提升”一般认识的实证研究——以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为例.旅游学刊,2010,25(3):61-68.

9.秦学、李秀斌.粤港澳旅游合作的障碍及路径选择.改革与战略,2010,26(1):138-141.

10.秦学、张河清.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11月

11.秦学、桂拉旦.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总结与展望.经济问题探索,2009,(9):146-151.

12.陈晓艳、秦学.关于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9,(4):136-137.

13.秦学、张伟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6):116-118.

14.秦学.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715-718.

15.秦学、桂拉旦、李秀斌.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江苏商论2008(9):86-88.

16.秦学、张伟强、桂拉旦.旅游业区域合作的理论机制与实证研究.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2008(4):3-6.

17.秦学.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系统性研究.经济论坛,2008(8):74-77.

18.秦学、吴楚材、吴章文.森林旅游研究的学术生态位与学术价值链.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23-26.

19.秦学.地球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探析.科学、经济、社会,2007,25(1):69-71.

20.秦学.基于市民休闲生活需求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以贵州省为例.城市问题,2006(4):73-78.

21.秦学.江苏城市休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商业经济文荟,2006(3):91-93,99.

22.秦学.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变化及其创新发展—以“泛珠三角”和“大珠三角”的对比分析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3(1):98-102.

23.秦学.贵州省民休闲生活的调查与研究.消费经济,2005,21(6):72-75.

24.秦学,张伟强.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思想战线,2005,2:128-133.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6月摘要转载)

25.秦学.中国旅游业的区域差异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8-32.

26.秦学,张文敏.开发贵州省工业旅游的若干思考.商业研究,2005,5:160-163.

27.秦学,邹春洋.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学术交流,2004,11:83-88.

28.秦学.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般模式与原理探讨.商业经济文荟,2004,5:40-44.

29.秦学,邹春洋.贵州省科普资源与科普基地类型及分布研究.贵州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2):37-41.

30.秦学.一项不容忽视的社会过程——地理科普.地理教育,2004,3:72-73.

31.秦学.一种新的经济运行现象——旅游行政区经济.社会科学家,2004,1:33-35,54.

32.秦学.宁波市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宁波大学学报,2004,17(1):29-32.

33.秦学,刘君德. “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学术研究,2003,12:36-39.(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旅游管理》2004年第2期12-14页全文转载)

34.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经济地理,2003,23(2):267-271,288.

35.秦学,陶希东.张家港旅游资源的区域合作对策.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6:60-62.

36.陶希东,刘君德,秦学.新时期西部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新思路.科技导报,2002,7:41,45-47.

37.秦学,陈晓艳.我国东西部城市旅游的差异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1,8(4):26-29.

38.秦学.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人文地理,2001,16(2):73-78.

出版著作:

秦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旅游发展.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秦学.国民休闲与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

●秦学.和谐文明视域下休闲文化与生活风尚建设——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

●秦学、顾晓艳、李秀斌.休闲经营与管理(全国高校休闲科学规划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6月

华信经管创新系列《旅游管理》教材(总主编),2013-2014年,电子工业出版社

●《旅游规划原理》(副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010中国休闲发展报告》(首部休闲绿皮书)(参编),社会科学文献2004年12月出版社,2010年5月

●《休闲学导论》(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旅游学教程》(参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参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所获奖励:

2017年10月获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

2017年7月获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5月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优秀等级

主持与参与的项目:

1、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谐休闲文化与文明生活风尚建设问题研究》(批准号09BSH040),2009年7月—2013年5月(优秀)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构建国民休闲与生活教育体系的理论与路径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发展实践》(国家社科基金结项优秀配套项目,立项编号GD13CGL16),2014年1月—2017年6月(良好)

●广东省翁源县东华山申报国家4A景区策划与实施,翁源县旅游局、江苏马踏飞燕旅游策划有限公司,2017年4—12月

●北京市森林公园管护费用标准研究,北京市园林与绿化局、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委托项目,2015年9月—2016年10月

●贵州工业技术专修学院科研项目《和谐休闲文化与文明生活风尚培育研究》(项目编号08BS94001),2009年1月—2012年12月

广东财经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竞争格局及其协调发展》(项目批准号2010YB03),2011年1月-2013年12月

●贵州工业技术专修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项目《休闲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项目编号06BS79003),2007年1月—2009年3月

●贵州工业技术专修学院科研项目《城市居民休闲方式及其社会管理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项目编号03XB63001),2004年2月—2006年7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城市旅游—中国西部开发的新战略》,获湖南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教育厅、学联等九部门联合颁发的二等奖,2000年3—10月

2、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竞合机制及其绩效评价研究以湘黔桂侗文化旅游圈为例》(批准号70973029(排名第3)2010年1月—2013年4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竞合”联盟视角的两岸四地跨区域旅游业的协同发展研究——以会展旅游为例》(项目批准号11YJC630224)(排名第2)2011年10月-2013年12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台湾高等运动休闲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A880109)(排名第2)2010年1月-2013年12月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学科共建项目《产业融合驱动下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路径与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D12XYJ12)(排名第6),2012年12月—2014年12月

●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广东山区县域经济的驱动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6B70102004)(排名第3),2007年1—12月

●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广东山区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3C33208)(排名第6),2003年12月—2007年11月

●贵州省社科联第八次社科规划项目《2008年奥运会效应与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排名第3),2006年6月—2007年12月

●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项目《珠三角旅游产业转型与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粤财教[2009]109号)(排名第2),2009年6月—2011年12月

贵州工业技术专修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都市休闲文化及其建设对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项目编号04XB9009)(排名第2),2005年1月—2007年6月

主讲课程:

1、本科生:

1)旅游管理专业:《休闲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物业管理》、《城市旅游管理》

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旅游规划与开发》、《人文地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区域规划原理》

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民俗学概论》

4)各专业通识课:《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资源与环境管理》、《岭南文化地理》

2、硕士研究生

旅游管理学科专业:《休闲与消费经济》、《旅游规划与开发》

MBA:《儒家思想与粤商文化》(贵州工业技术专修学院MBA基础课程,负责人)